在一些海洋紀錄片中,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體型龐大的鯨,從水中突然跳出,然後重重地摔進海裏,激起成片的水花,非常的震撼。而且到目前爲止,科學家們已經拍到了數十種鯨有這種行爲,大到藍鯨、抹香鯨、座頭鯨、小到瓶鼻海豚。那麽,這些鯨爲什麽會有這種行爲呢?
實力的象征
躍身擊浪這個動作看起來簡單,實際上非常的困難,想要完成這個動作必須要具備一副強健的體魄,因爲只有這樣,在水中的加速度才會讓它們離水,而且顯然跳得越高,其越強壯,而像那些體弱的,根本就沒有能力做這個動作。除此之外,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座頭鯨的躍身擊浪大都發生在繁殖期,而且目前爲止觀測到的單頭座頭鯨連續躍身擊浪最大記錄是200次,而這次觀測就是在繁殖期內。除了座頭鯨,其他喜歡躍身擊浪的鯨也同樣在繁殖期會增加躍身擊浪的頻率。
因此,科學家們推測,這可能是雄性鯨用來表現自己強壯的一種方法,以此來獲得異性的青睐,就好比陸地食草動物要通過對撞來爭奪配偶一樣。
清除寄生物
鯨類作爲海洋哺乳動物,它們有相當一部分受兩種海洋生物的困擾-鯨虱和藤壺,這兩種生物均爲寄生生物,其中鯨虱是專門寄生在鯨類體表褶皺或者傷口上的,它們有6對足,足的末端帶有鈎爪,它們就是通過這些鈎爪將自己固定在鯨類的體表上的。雖然它們像人身上的虱子一樣,但是與虱子不同的是,虱子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寄主的皮膚碎屑以及血液,而鯨虱的食物則是來自于海洋中的浮遊生物。
藤壺與鯨虱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止寄生在鯨類的體表上,而是可以寄生在大多數海洋生物身上,比如海龜、大型的魚類,甚至是船底都是它們的“寄主”。與鯨虱不同的是,藤壺並沒足,也沒有鈎爪,它們在寄生時,會分泌一種黏性很強的藤壺初生膠,將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寄主體表上。與鯨虱相同的是,它們也是以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爲食。
雖然這些寄生生物不會直接危害到鯨,但是它們繁殖能力強,通常會聚集在鯨身上,這就好比“癞蛤蟆”一樣,不咬人但膈應人,如此多的數量在身上,鯨類也很不舒服,但是它們又沒有手,所以,會通過躍身擊浪的方式將身上的這些寄生生物盡可能地拍掉。
玩耍
衆所周知,鯨類雖然生活在水中,形態也與魚類相似,但是它們實際上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是哺乳動物,而且最關鍵的是鯨類的智商都比較高,比如虎鯨可以在人工的馴養下,輕松的學會各種動作。並且鯨類作爲群居動物,它們成員之間也要互動,玩耍,而方式之一可能就是躍身擊浪,因爲科學家們觀察到當鯨類母子在一起時,它們躍身擊浪的頻率也會升高,因此,一些科學家認爲躍身擊浪大多數時候其實是鯨類的一種玩耍方式,就像我們開心時會手舞足蹈,甚至跳起來是一個道理。
交流
最新的研究表明,鯨類躍身擊浪很可能是交流的方式,這個研究來自于澳大利亞的海洋生物學家,他們用了200個小時跟蹤觀察了一個由76頭座頭鯨組成、遷徙往南極的鯨群,發現當座頭鯨成員的距離超過4公裏時,座頭鯨躍身擊浪的頻率開始增加,當距離過遠時,它們還會加上尾巴拍擊水面的動作,這表明躍身擊浪在遠距離通訊時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。這一發現被發表在《海洋哺乳動物科學雜志》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