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國的古籍《尚書·牧誓》中第一次記載了母雞打鳴,原文:牝雞司晨、惟家之索。意思就是母雞要是打鳴的話,這個家庭就要破滅了,後來引申爲“女性掌權,國破家亡”。正是因爲這個說法,在許多農村地區,母雞打鳴大都會被殺掉。
那麽母雞爲什麽會打鳴呢?我們先從公雞打鳴的原理說起。
同樣是雞,爲什麽公雞會打鳴,母雞卻只會“咯咯哒”?這還要從鳥類的發聲器官說起,鳥類都會發出聲音,因爲它們都有一個器官-鳴管,這個器官相當于哺乳動物的聲帶。鳴管的構成並不複雜,主要是由肌肉群(鳴肌)、軟骨(鳴骨)、鳴膜以及半月膜組成的,當氣流通過氣管進入鳴管之後,鳴管中的鳴膜和半月膜振動便産生了叫聲。
只不過,不同鳥類發出的聲音不同,有的單調、嘶啞、刺耳,有的婉轉動聽,這主要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:鳴肌的發達程度、鳴膜的厚度以及鳴骨的移動快慢。
鳴骨的移動快慢是通過鳴肌來控制的,所以這兩個因素可以合二爲一。南丹麥大學科恩-伊萊曼斯博士通過研究鳥類的鳴管發現,鳴肌越發達,在鳴叫時,鳴骨的移動速度越快,從而産生的叫聲就更加的婉轉,而且鳴肌還能控制鳴叫的音高和音量,而鳴膜的薄厚程度主要決定了發出聲音是低沈還是尖銳,也就是控制音色的。弄清楚了鳥類的發聲,我們再來看一下母雞和公雞發出的叫聲爲何差異很大呢?
問題就出在鳴膜厚度以及鳴肌的發達程度上,從雞的鳴管解剖看,公雞比母雞的鳴膜要薄,這樣氣流在通過鳴管時,顯然更薄的鳴膜發出的聲音更加的尖利,其次,鳴肌的發達程度決定了鳴骨的移動速度,而公雞和母雞的鳴肌雖然都比較小,但是相對而言還是公雞的更發達一些。因此,同樣是鳴管,同樣是雞,公雞就能“喔喔啼”,母雞只能“咯咯哒”。其次,公雞打鳴在自然界中是一種呼叫同伴以及吸引異性的手段,所以幾乎每天公雞都會打鳴,而母雞很少需要交流,所以它們只會在下蛋後或者受驚嚇時,發出叫聲。
母雞爲什麽會打鳴?
上面我們說了雞發聲的原理,從雞發聲的原理看,只有母雞的鳴管結構發生改變時,它們才會發出與公雞相似的叫聲,而想要母雞的鳴管發生變化且靠近公雞,就必須要“變性”,所以,母雞打鳴其實是“變了性”。那麽,好好的母雞爲什麽會“變性”呢?這就用到了一個生物學概念“性反轉”或者“性逆轉”。性逆轉簡單地說就是雌性或者雄性個體轉變爲雄性或者雌性的現象,在自然界中,有許多的動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,原本就必須要經曆性反轉的過程,比如黃鳝,黃鳝從卵中孵化後都是一個性別-雌性,隨著不斷的發育,當性成熟産卵完成後,雌性黃鳝體內的卵巢就開始逐漸的退化,與此同時其原本就分布在生殖褶上的原始精細胞開始發育,最終形成精囊,而原本的雌性黃鳝也變爲了雄性。
除了黃鳝外,紅鲷魚、、石斑魚、牡蛎等動物也存在性逆轉的現象,從整體上看,性逆轉通常發生在序列性雌雄同體(不同時具備兩性的生殖器官,但是體內有雌雄的生殖細胞,只不過在一種生殖細胞發育時,另一種處于“封鎖”狀態,當一種生殖細胞的激素水平持續下降後,另一種生殖細胞才開始發育)的動物身上,而且一旦性逆轉形成後,通常是不可逆的,也就是說黃鳝一旦變成了雄性,就再也變不回雌性了。
而母雞打鳴其實也是這樣的道理。首先,大多數雌性動物的卵巢都是成對的,在子宮的左右,一邊一個。但是鳥類不同,爲了飛行時減少身體的負擔,雌性鳥類選擇了發育一側的卵巢,母雞就是這樣,它只有左側有一個發達的卵巢,所有的卵細胞也是從這個卵巢生産出來的,而右邊則是一個不發達的性腺,這個性腺實際上是雄性激素的“藏身地”,它在正常情況下是沒有任何作用的,這是因爲卵巢分泌的雌酮會抑制性腺的發育。
但是,當母雞的卵巢因爲外力或者疾病遭到侵害時,其卵巢功能異常,逐漸的喪失排卵的能力(也就是下蛋的能力),此時卵巢不再分泌雌酮,同時雌酮也無法再抑制右側性腺,而右側性腺之所以被抑制了,是因爲它主要是由雄性激素控制的,當雌酮分泌能力變差,抑制能力減小後,雄性激素開始分泌,其右側的性腺開始逐漸的變爲睾丸。與此同時,母雞開始出現公雞的特征,比如雞冠變大、羽毛開始變色(雄雞比母雞的羽毛更加豔麗,這是雄性激素和性選擇決定的),並且其鳴管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:鳴肌變得強韌、鳴膜變的更薄,此時,母雞就會發出公雞一樣的叫聲。
母雞打鳴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現象,而在以前,人們遇到難以解釋的現象通常都會用“封建迷信”來解釋,所以,母雞打鳴才被當成了一種“不祥之兆”。但實際上,母雞打鳴是一種病態的行爲,最起碼代表著它們的卵巢出現了問題,才會讓右側的性腺得以發育,從而有了雄性的特征,才會出現牝(pin)雞司晨的現象。
母雞打鳴其實就是個變性的過程,變成公雞後,它與其他公雞一樣同樣具備生育能力,所以,一只母雞變成了公雞,大可不必驚慌,也不用著急殺了吃肉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